創造「同理」的機會和環境
同理心為什麼重要?
同理心是「對他人展現關懷」的行動基礎,需要先對他人處境感同身受,才能有所行動。反之若缺乏同理心,孩子容易有易怒、無法分享、沒耐心或自我中心等情緒上的問題。而有同理心的人因為更貼近他人感受與邏輯,即使自己看法與他人不同,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、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,相較更懂得情緒控管,自身情緒也會穩定許多。
大人的示範,是孩子學習同理心的養分
孩子的學習經常是透過觀察成人的行為再模仿產生。比如當我們抱起跌倒的孩子並拍頭安慰,「你是不是因為撞到腳很痛,才生氣哭哭?」當孩子因被同理而獲得安撫的滿足感,下次再遇到有人跌倒時,就會想起自己的經驗,模仿大人的做法去安慰對方,甚至是在未來知道如何安慰自己。
大人需要先示範看到孩子的情緒(跌倒而生氣難過),孩子才有機會察覺自己和別人的情緒,但這樣的過程不容易,我們得時常提醒自己——同理心的培養,非常需要時間學習和環境給予機會練習!
不阻止經驗的發生
教室裡常有小孩因為分享點心的過程而鬧得不愉快,「如果今天你是擁有點心的人,你覺得對方怎麼說會讓你比較願意和他分享點心?」「他要先好好地問我,能不能分他,然後我說可以才可以。」「所以你剛剛直接拿,是不是會讓同學不開心?那你可以用這個說法,再重新問他一次嗎?」
同理心須依靠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培養,只有透過真實發生的情境,當下引導示範,孩子才能進入別人的角色「空間」,練習真正理解對方感受,進而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。

換位思考的重要性
同理心會影響孩子的多種能力,包括理性思考、對日常生活的觀察以及情感的體會等。具備同理心的孩子,能站在他人立場思考、理解對方想法,在思考或擬定策略上會比較周全;也因為能同理每個人狀態不一致,較能接受不同想法,不會因為他人狀況,而打斷課程進行。其次,孩子有同理心便能培養責任感,能完成被賦予的任務、關注在自身的學習狀態上,無形中就提升孩子的學習成效。
先照顧好自己的心情
同理的過程,我們需要先教導孩子照顧好自己的情緒,才有餘力去換位思考、同理對方感受,當孩子開始學會同理對方,也是他們練習分辨自己感受的好機會。
同理心是一輩子要練習的事,現在只是第一哩路,讓我們先以身作則,和孩子一起待在他們的「樹洞」,學會同理孩子的心情,你會發現,擁有同理心的人能分享幸福快樂,自己也享受幸福快樂。